
爱看电影的朋友或许发现了乐蒙网,今年“国庆档”竟然一部“青春爱情片”都没有。不知道从何时起,这类曾经风靡一时的电影失去了市场,无论是今年上映的《有病才会喜欢你》,还是去年的《爱你很久很久》,票房与口碑都不理想。


是观众不愿意为懵懂的青春故事买单了吗?或许不是的。
打架、堕胎、分手、和好……近年的国产青春片好像共用了一套剧情模板,让人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。有观众表示:其实普通人的学生时代没这么多狗血的情节,很难与电影产生共鸣。
相反,聚焦“友谊和迷茫”的青春电影,开始越来越受到Z世代观众的青睐。少年少女的情感既脆弱又猛烈,背后还折射着家庭与社会带来的期许和压力,这些都比套路化的爱情更具张力。
今天为你带来三部高分亚洲青春片,在下班后的夜晚,调一杯小酒,一起窝在沙发里“情绪度假”。
🎥
中·日·韩
东亚少年的青春
一个眼神就能相互吸引,一句话又能一拍两散。东亚三国少年的青春像未成熟的青杏,酸涩朦胧,又因不同的文化土壤产生了不一样的余味。
无论在哪个国度,敏感而热烈的少年少女都比麻木的成年人更能对时代做出回应。他们的故事不只体现了个人的人生,还是其所处社会的缩影。说到底,一部观众爱看的青春电影,其实就是裹着青脆外衣的时代史诗。
日本
《昨日青春》

喜欢电子音乐的洸和优太是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,一起混进歌厅听歌,为了报复校长而一起搞恶作剧。优太是普通的本国青年,而洸作为在日朝鲜人,经常遭到警察的盘问,以及周围人的隐形歧视。因日本地震频发,政府以保证安全为由,在学校安装了AI监视器,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被捕捉到。
乐蒙网
部分学生认为被侵犯了隐私和自由权,奋起反抗。然而沉浸在电子音乐里的优太,就像回到宛如子宫的安全空间里,他并不在乎外界发生了任何变动,只想跟着音乐起舞。但洸选择不再和优太去歌厅,而是与同学一起反抗校长的专制。不知不觉中,两人渐行渐远。
终于,在一次共同参与的恶作剧被追责时,优太选择独自承担惩罚,接受了退学的处分。电影最后的画面停留在两人常常分别的桥上,然而这一次不再是回家的“再见”,而是未来的分道扬镳。

背负沉重的音乐器材是享受音乐的代价,饿着肚子在校长室静坐是反抗不公的代价,年少的一切都标好了筹码。长大后再想起,那些历历在目的伤痛大多是自己选择的因果,但当时年轻气盛的孩子们都乐在其中。

两个无所不谈的好朋友从共同沉浸在音乐里到默默地渐行渐远,一切都发生得自然、默契,仿佛习惯了频繁地震的日本居民,仿佛社会本该就在镇压与反抗中继续运转,仿佛两个阶级不对等的朋友本该就这样平静地分别。
这部影片总能唤醒观众记忆深处的青春,虽然没有人挑破,但其实我们都知道原因,无论是谁都无法解决彼此因阶层、身份、自我认知而带来的宏大课题,于是只能留下少年式的感伤与惆怅。

韩国
《蜂鸟》

当回忆青春时,是不是总有几个画面让你久久不能释怀?比如挚友的绝交、无以为家的孤独、蹦床跳到最高点时刺眼的阳光……电影以这些琐碎的片段展开一个14岁女生的青春叙事,每个观众仿佛都能找到自己曾经的身影。
处在青春敏感期的恩熙总把很多事情当成人生大事:明明前一天母亲还因为父亲出轨而吵到扔家具,第二天两人就一起笑着看电视节目;她和好朋友一起做了坏事,却被朋友举报给了自己的父母;劈腿的男友,突然想要回来继续跟她交往……她不理解,这些她眼中惊天动地的大事,为什么就这么自然地结束了?好像伤害人是如此自然而然,以至于和好也变得理所应当。


当伤痛都被一笔带过,恩熙发现自己所有的担心和恐惧,以及因此而流下的眼泪,都仿佛自导自演般可笑。再后来乐蒙网,恩熙好像也麻木了、被同化了,在脖子后面的瘤被切除并慢慢自愈的过程中,她对事物倾情投入的能力也如同那颗瘤一样消失了。
当那位教会恩熙“相识满天下,知心有几人”、曾被视为人生挚友的汉语老师意外去世,恩熙也只是凝望着发生意外的大桥,默默流泪,然后开启新的生活。

就像这部电影没有一个主要事件推动矛盾,我们也很难为自己的青春找到一个切实的主题,去描述当时经历的阵痛与迷惘。
虽然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,但电影在每个关键节点上都留下了想象空间。当矛盾或是情绪冲突发生时,电影总是在大的景别或是背影中展现人物的动作和情态。故事发生的1994年,不仅是女主恩熙的青春期,更是整个家庭甚至韩国社会的青春期。那一年,圣水大桥坍塌、朝鲜主席金日成去世,每个人都被动荡不安裹挟着。于是观众站在旁观者的角度,借女主的眼睛,穿越回那个时代。

导演以克制的方式挖掘成长过程中被刻意隐去的疼痛,以此调动观众的情感,时而缓缓流淌,时而汹涌澎湃,但在最后都像山川谷底的小溪一样汇入了茫茫大海。当我们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时,青春已呼啸而过,留给我们的只有笼统称之为青春期的东西。

中国
《填词L》

你有没有曾经无限接近梦想的时刻,抑或在某个瞬间恍然大悟,自己永远无法实现梦想?大多数人都会像片中主角一样,无法当时醒悟。
这部电影其实是导演黄绮琳根据个人经历改编的,她像女主一样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填词(创作歌词),努力多年,仍未创作出值得称道的作品。在追梦途中,女主总是把填词排在人生的第一位:为了获得灵感去恋爱;独自去台湾推销作品;名校毕业,却在小公司拿着微薄的工资,做唱片制作助理的工作。

尽管女主为梦想付出了诸多努力,但作为观众的我们一点也感受不到“燃”,甚至在女主决定放弃的那一刻,我们的心才终于尘埃落定。在既定的结局里,女主的人生就像她写的词一样平庸。
但回到现实生活,我们跟女主一样总是沉浸于自我感动,看不清自己距离梦想越来越远。天才少有,平凡才是常态。普通人喜欢用努力来掩盖没有才华。如何与爱而不得的事或人和解,是大多数人一生的命题。
梦想没有实现,就是失败者吗?梦想成真了,就是人生赢家吗?电影上映后,导演亲自填词的影片歌曲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原创歌曲奖,她还为郑秀文写了一首歌,并在红馆被演唱。虽然电影中的遗憾在现实中获得了圆满,好像是成功的曲折样本,但实际上,在日薄西山的填词行业里,即便有才华,继续下去也难有出头之日。

影片打破了大众对港片的固有印象,不再是复刻套路的黑帮动作、情感纠葛、社会问题纷争,而是导演以个人传记的形式记录失败的追梦历程。
黄绮琳在接受采访时说,“对我来说,它是一个happy ending,她去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过去。”这或许也是我们喜欢看青春片的原因,年轻时的勇敢、天真,是长大后无论如何也难以找回的,我们都曾怀抱着这样的热忱,奔赴向往的世界。
🎬
谁还能替我们
记录(曲)折(荡)漾的青春
最近,一部韩国网剧《pick go暗恋篇》在小红书上引发很多人的共鸣。观众在剧中看到了自己暗恋时的拧巴,在被问起为什么不恋爱的时候,能拿出视频证明——你看,这世界上不是只有我这样。
网剧呈现的人物恋爱时不同的价值观、状态,带动了观众进行应援,实现了代偿性满足。青春不需要狗血的情节,只是细腻到感同身受的描写就足够打动人。


如今,不相信爱情的Z世代沉溺于短剧里的爽文叙事——在财阀家重生复仇,以现代人的思维与古人作斗争,这些远远脱离于现实的情节是弥合现实鸿沟的甜蜜剂。爽剧虽爽,人工甜蜜剂尝多了,还是让人腻得慌。这时就需要一颗反映现实的青春片“薄荷糖”,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,我们终其一生都要与青春期的残留对抗。
当“早恋”不再是青春片中唯一的警报器,我们才真正看见青春的另一面——友情、迷惘、叛逆与成长,它们揭示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交错共生。这些问题没有社会议题那么尖锐和刺痛,却能让人一夜成长,但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成长吗?
青春片不只是关于个人的记忆,更是关于时代的投影。愿未来的国产青春片能跳脱陈旧的爱情窠臼,去记录那些真正让人重新理解青春与社会的电影。
如此,青春便不再只封存在各自的记忆里,而是让每一个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成为主角,让世界围绕平凡的我们旋转、荡漾开去。

你看过什么值得细品的
青春电影?
来评论区安利乐蒙网
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